国内民宿起步于八九十年代,最初是由当地居民自发创办,以迎合游客需求。随着经济、政策的利好,我国民宿正逐渐由缓慢发展阶段转向快速发展阶段,民宿市场行情越来越火爆。
据行业数据显示,到2020年,我国共享住宿市场交易规模有望达到500亿元,共享房源将超过600万套,房客数将超过1亿人。
相比于民宿的起源地英国和成熟地台湾地区,虽然国内民宿整体具有起步晚的特点,但我国民宿正发展得如火如荼,但目前对于民宿的定义还没有一个权威而精确的说法。狭义上的民宿是指利用自有住宅空闲房间,结合当地文化,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,提供住宿、餐饮等服务的场所。广义上的民宿是指除了一般常见的饭店及旅社之外,其它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小型旅游住宿接待设施;强调的是主题的特色性,在我国一般指的都是广义民宿。
民宿、客栈与精品酒店的区别对于很多朋友来说,民宿、客栈和精品酒店的概念很容易混淆,为了让大家对这三者有一个清晰的概念,本文从顾客体验出发,对民宿和客栈、精品酒店做一个简单的辨析。
民宿与后两者相比,其最大的特征是突出在地性和特色性,使顾客能够深入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,与当地产生紧密的联系,从而收获不一样的生活体验。民宿有主人的人情味,具备家庭的尺度和氛围,是非标准化的,不可复制的。而客栈、精品酒店与民宿相比,则少了一种主人氛围,且客栈和精品酒店大多是以营利为目的,是可复制的。
民宿的基本特征个性特征张扬。从起源和本质上讲,民宿就是民居,就是老百姓的住宅。百姓分布各地,接受不同文化、不同风俗、不同传统、不同家教的熏陶,在选择和建设自己的住宅时,无不受到这些熏陶的影响,显得各具特色。此外,由于是民居,是老百姓自己的房子,较少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,所以,在选址、朝向、设计、用料、内饰、规模、体量等方面,都充分体现主人的意愿。
文化特征明显。民宿是一种建筑,建筑是一种文化,是文化的物化表现形式之一。因此,民宿虽然个性化特征明显,但脱离不了当地文化的影响,在外观、建筑风格、内部设施等方面都能体现本土文化特色。
平民特征突出。由于民宿是由老百姓的房子演变而来的,它的过去就是民居、民房。在没有“民宿”一说之前,即便是接待客人,也是属于“留宿”、“搭铺”性质,是行善事、做好事,没有多少商业性质的成分。正因为它不是以盈利为目的,所以也不会刻意“打扮”,而是“我怎么住客人也怎么住”,以素颜待人,以本来面目待客。由这种民居脱胎而成的民宿,尽管有千变万化,但万变不离其宗,它的DNA是变不了的,它的平民化特征是变不了的。
观赏性、体验性和研究价值并重。一幢民宿,往往是一段历史的截图,一种文化的化石,一种风俗的遗存。同时,住民宿可以让人体验当地百姓的生活,领略当地的民风民俗,品味地道的当地美食,其体验性不同于住宾馆酒店。此外,有的民宿由于其历史性、文化性特征,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。
二、大数据解读民宿现状如何“民宿”内涵的变化民宿数量不断增长2012年以后,中国旅游度假需求增长迅速,大众出行主体由商务出行转向个人旅游,居民对于民宿等个性化主体酒店需求大幅增加,民宿市场快速进入爆发式增长期。
在国内,从地域上看,长三角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民宿业最为领先,这离不开旅游度假市场的成熟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(水乡、古镇、城市风光等)。
未来,民宿一方面还将随着现有的热门旅游景区的客流量增加而继续扩张,另一方面将伴随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而诞生。
民宿关注度变化趋势(以酒店为参照)近三年,“民宿”的关注度一直在上升,从2017年7月份开始,搜索量井喷式增长,到8月份甚至超过“酒店”。
民宿的曝光度与关注度对比(以酒店为参照)2017年8月份开始,民宿与酒店的关注度已经持平。
民宿消费者分析 三、民宿投资特征有哪些随着经济大环境的改变(经济下行、产业结构调整、线上服务平台的完善、线上支付常态化),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模式逐渐兴起。民宿作为共享经济的典型业态,已经成为资本关注的热点。
目前,民宿投资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征:
轻资产、快收益的投资平台民宿的体量普遍较小,投资总量可控,是理想的轻资产快收益的投资平台。一方面中国房产租金收益率持续走低,中国的房屋租金回报周期远远超过国际标准周期。另一方面,中国压抑已久的民宿市场将迎来爆发期,各方资本,根据博思数据发布的《2016-2022年中国民宿行业分析及投资机遇预测报告》显示,到2020年,我国民宿行业营业收入将达到500亿元人民币。因此各方资本相继进入民宿行业。
立体式、多方位的投资方向资本投资民宿是立体式、多方位的,不但利用自有资金直接投资,而且还带动各方资金一起投资;不但投资民宿客栈本身,而且还投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,比如民宿在线预订、民宿众筹平台,蚂蚁短租、小猪短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
多元化、大众化的投资主体目前投资民宿行业的资本方的构成比较复杂,包括专业的资本运作机构、资本巨鳄以及民宿产业链上下资本方。
资本巨鳄则是倾向高端民宿。如绿地集团与携程合作,打造城市民宿集群,餐饮集团“外婆家”投资9000万打造了“不舍·野马岭”民宿项目;2017年3月如家酒店集团正式启动民宿项目,改造位于北京、上海和深圳的五处住宅,开展民宿业务。
对于自然投资人而言,众筹是可以分摊风险、借鸡下蛋的投资途径。民宿虽然可以控制规模,适时变现,但是相对酒店而言,民宿作为新生事物,其风险依然存在。同时,用民宿做众筹有着广泛的市场参与人群,民宿众筹具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。
目前,众筹发力非标住宿(即非保准住宿,包括客栈、民宿、公寓、精品酒店、度假别墅等)、资本加快民宿布局的局面已经形成,民宿站在新的“风口”,多方势利争相分割市场蛋糕,资本的迅速涌入推动了民宿行业的快速发展,但也加速行业洗牌,民宿行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。
四、如何更好地实现民宿价值群模式一是实体群,构造民宿体系。已经有这么多民宿了,但是这些民宿之间的关系如何?如果这些民宿在一个群平台上全面整合,这就构造了一个体系。
二是网络群,大数据,云计算,平台化,移动终端。在每一个点上无法形成,但在一个面上、在一个域上,可以聚集,最主要的就是靠现代技术,也契合城市人的习惯。
三是民宿联盟或协会,形成组织化。这样来突破现有的模式障碍。
制度化设立上下线,管理有弹性,充分发挥市场作用。我们对上有一个如何应对的问题,对下也有一个如何应对的问题,管理要有弹性,现在主要障碍不在条规上,是在调整上。
每一个部门都有每一个部门管理方式,比如说工商管理、税务管理、安全管理、消防管理等等,一系列的条条,这些条条刚性极强,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,是很难出来的,就需要条条管理略微具备弹性,实际上民间的活力极大,只要有一点弹性,给一点空间就发展起来了,这里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。
法制化一方面,政府应该加强引导,着手制定《民宿管理服务规范》,对民宿要达到的最基本的设施要求、安全标准、服务内容、服务流程等做出明确规定,用法规性、标准化的要求进行引导。
注重当地特色文化做民宿不能脱离当地特色文化。当地特色文化是一方百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,它的形成,与中华大文化即民族传统有关,把体现当地特色文化的符号集中体现在住宅的设计和内饰上,一座小住宅,满屋是文化。所以做民宿不能只重视外表,只重视躯壳,而是要把民宿内在的东西做出来,把当地特色文化习惯融入进去,把民宿的灵魂做出来。这样的民宿才有生命力。
历史底蕴,现代解读;历史资源,现代产品;传统产品,现代市场。如果历史和现代的关系处理不好,只会适得其反;所以,一方面,要把当地的历史底蕴挖掘最大化,另外一方面要引入一部分现代元素,使客人能够待下来。
历史文化建设做民宿不能脱离当地居民生活,尽量吸收历史底文化蕴态。人们之所以要去住民宿,就是要去过一过当地居民的生活。做民宿,不能只把“百姓的房子”做岀来,更重要的是把当地居民的生活做进去,把当地的历史文化做出来。
市场延伸民宿休闲对应周边,民宿文化对应中程,民宿度假对应远程。不同的市场距离有不同的诉求,也有不同的产品提供,高端度假,高端不等于奢华,特色,精致,舒适,自然。契合人性,自有文化性,才有商业性。
业态丰富小而精,多功能,社区借助。做民宿不能忽视服务,不能只满足小区里有几栋民宿,因为这只是一种初级的满足,真正的满足应该是多功能的。